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手游攻略
I严阵以待探查房间有什么技巧嘛(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来源:
万安人才手游
人气:
时间:
2023-08-04 10:43:31
I正文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这个话题几乎涉及到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还有战国四君子中的三个,当然还少不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毛遂自荐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

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有白起、范雎、廉颇和赵括。

秦国之所以能赢,一方面是秦军有能征善战的战神白起领军,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孝成王赵丹的昏聩,中了秦相范雎的离间计,阵前换帅,启用了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替代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说到这里,插个曲,知道范雎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成语"睚眦必报",知道的人肯定多,这个成语就和范雎有关。

这个实际能力连自己的母亲都看不上的赵括,果然葬送了廉颇好不容易才稳固下来的防线,不但自己被秦军所杀,还连带手下45万赵军将士被白起坑杀。

要知道,白起征战一生,死于他手下的六人,少说也有100万之多,仅长平一战,就占了近二分之一。

当时赵国的人口也就300万,一下子失去近50万青壮年,可见这次失败给赵国造成的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和深入骨髓,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没个十年二十年根本恢复不过来。

当然,白起还是讲点人性的,把240名乳臭未干的赵国士兵放回了赵国,算是给了赵孝成王一点点薄面,也给长平赵军留了点血脉。

本来,按照白起的计划,应该是乘胜追击,趁赵国还没有醒过来劲,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这样赵国也就完了,白起也可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白起只是武将,左右不了秦王和秦国的政治。

可笑的是,秦国范雎用在赵国的反间计,这个时候又被赵国反手就甩到了秦国范雎自己的身上。

秦国丞相范雎

原来,见秦军势大,惊恐万状的韩国和赵国立马聘请苏秦的族弟纵横家苏代去咸阳游说范雎,说哎呀你看,这个白起现在功劳这么大,如果他再拿下邯郸,那就更如日中天了,到时候,丞相您的地位恐怕就会动摇啦,您愿意处于白起之下吗?再说,这仗打来打去,秦国也没有占多宜,不如叫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咱秦国不但打了胜仗,还得到了土地,而没有仗打,白起也立不了新功,您的位置也稳当,何乐不为呢?

要说苏代还真是个人才,句句入心,几句话就打动了范雎。本来这个范雎吧,还算公心为上,但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被动摇了。于是后面我们就知道了,范雎给秦昭王灌了点鸡汤,大王啊,你看这仗打的,虽然我们胜利了,但也死了不少人,十几万呢,再打下去士兵就疲沓厌战了,我们也需要休养生息,现在赵国愿意割地求和,不如,就这样算了吧?

于是,赵国就暂时活了下来。

活下来,才有机会,赵国的机会来了。

那么秦国打的是赵国,韩国慌什么呢?不慌才怪,不光韩国,魏国楚国等等没有一个不慌的,唇亡齿寒,如果赵国死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所以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单打独斗都不是秦军的对手。

长平之战的耻辱,反手就被赵国还了回去。

秦军一撤,赵国却耍赖不想割地了。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昭王意识到了不对,不能够再留赵国活下去了,它必须死!

于是,秦昭王就派白起领兵出征。但此时的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后的遭遇,已经有些心灰意冷,并不愿意再打仗了,就称病拒绝了。

没办法,只好由王陵领军攻打赵国。开始还挺顺利,不久就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是围了,但秦军就是打不下小小的邯郸城。为什么呢?很简单,邯郸已经是赵国最后的退路,已经是退无可退了。

赵国人一看这退不退都是死,还不如拼命一搏打它个鱼死网破呢。于是,整个邯郸城都动员起来了,上至国君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秦军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了。

要说自赵武灵王开始的胡服骑射等等军事改革不是白给的,虽然这几年赵国损失惨重,但和的战斗力、战斗意志还是相当可观的。

战国时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更是散尽家财,把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编到了里面保卫邯郸城。

邯郸城里同仇敌忾,秦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这还不算,赵国派出去搬的楚国与魏国的救兵也打了过来。

毛遂自荐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毛遂。这位平原君的食客,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在出使楚国搬救兵时大放异彩,不但说服楚王派春申君黄歇领军支援赵国,也留下了"毛遂自荐"这个让自己名垂青史的成语。

至于魏国的救兵,信陵君魏无忌一出"窃符救赵",协助赵国完成了邯郸破秦的艰巨任务。

这一仗,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个闪亮登场,三国斗秦,惊世之举和不世之功让人佩服。

这一仗,赵国赢的是哀兵必胜,赢的是内有斗志,外有援兵。

这一仗,不但断送了秦军30万人马,一代战神白起也因为秦昭王的猜忌,不得不自刎身亡,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老将廉颇再出征,打燕补血,赵国重生

赵国虽然在保卫邯郸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惨胜,损失非常大,最起码青壮年男丁死伤殆尽。北方的燕国一看,正是薅赵国羊毛的好时候。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不知死活的燕王就派兵进攻赵国,妄想捞取好处。

但这个时候的赵孝成王长了个心眼,就把老将廉颇请了回来,老将军啊,国难当头,可堪军国大事的,还要靠您啊。

要说廉颇这个人为什么后世评价那么高呢?自然是他对赵国的忠心耿耿,虽然长平之战被伤透了心,但国家需要的时候有人义无反顾,这就让人敬佩了。

小小的燕军,面对久经沙场的老将,哪里是廉颇的对手。几仗下来,不但把燕军的首领杀的杀,捉的捉,甚至还围困了燕国的都城蓟。

这下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王慌了,赵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得不割地求和,把五座城池送给了赵国才躲过一劫。

赵国一看,这活不错啊,虽然和秦军作战损失不小,但还可以从燕国这里补偿嘛。尝到甜头的赵国于是隔三差五就去燕国转一圈,收获颇丰。后来甚至还把这个主意打到了魏国的头上,这个时候的赵国早忘了当年魏国是如何支援自己抗秦的。

慢慢地,失血严重的赵国,又满血复活了。

守边塞,斩匈奴,李牧奇功盖世。

此时,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出场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的时候,大名鼎鼎的李牧在哪里呢?为何没有存在感?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牧正在边关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匈奴对赵国的威胁就如悬在头上的剑,李牧大军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就算长平之战失利和邯郸之围最危险的时候,赵孝成王都没有动调回边关的心思,可见李牧当时处境的严峻性。

那么,面对凶猛如虎狼之师的匈奴,李牧是如何做到大破其十万精兵呢?这就是李牧的过人之处了。

作为一代名将,李牧早就把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搞得清清楚楚。匈奴的优势是骑兵,来如风去无影,劫掠一番就跑了。而赵军呢,则以步兵为主,虽然早已经实施了胡服骑射,但毕竟不是草原民族,在根本上还是有所差距的。

要想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就得另辟蹊径。李牧采取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固守不战。而且对敢于主动出战的将士,李牧则给予惩罚。一时间,大家都很不理解,但李牧也不解释。

当然,李牧也没闲着,一边让士兵吃好喝好,一边让他们苦练杀敌本领。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匈奴算是没从李牧这里捞到啥好处,还被折腾得不轻。但赵国这边却不干了,李牧你这是干啥?是不是怕匈奴了?就连赵王都派人训斥李牧胆小如鼠。

但李牧对这些诋毁和闲言碎语根本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有自己的算盘。

一看李牧根本是油盐不进,愤怒的赵孝成王干脆撤了李牧的职务,换了一名大将取而代之。

这名接替李牧的将领是谁,史书上没有说,但绝对是一个不了解匈奴、只知道讨好赵王的角色。这货一上任,就开始和匈奴硬碰硬,匈奴来了就出兵迎战,跑了就追,几次三番下来,损失惨重。

醒悟过来的赵孝成王一看不是这回事,就赶紧重新启用李牧,要不然边关都被匈奴打残了。

李牧也不含糊,用我可以,但打仗这事我说了算,我还是老办法,行就干,不同意就另请高明。

没门,赵王也就同意了,反正边关交给你了,咋行你就咋整。

重新走马上任的李牧,对待匈奴的战略还是老三篇:避战、吃饭、练箭!

这下子可把这些天天吃得饱饱的将士们憋得快疯了,将军,咋还不打啊,都急死我们了!打,当然要打,要不然天天让你们吃得这么好干嘛?

这个的匈奴呢,也被李牧不打只跑、而且还时不时扔点诱饵的策略搞得膨胀得不得了,自认为可以秒杀赵军了,就放松了警惕,开始大摇大摆地向赵军腹地进击了。

李牧呢,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一般人李牧都不告诉他,这也是为什么李牧遭质疑的原因,但也是李牧能够出奇制胜的所在。

这不,终于有一天,膨胀得无边匈奴单于,在赵军数千军士佯败的引诱下,大举进入了李牧早已经布好的包围圈里,被赵军结结实实地扎了个大口袋。

战神李牧一声令下,只见15万英勇善战的赵军将士在一千多辆战车的掩护下,以一万多骁勇的骑兵为先导,向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匈奴发起了致命的冲锋。

刹那间,刀光剑影闪烁,匈奴军血流成河。

打运动战匈奴有优势,打包围战阵地战,匈奴只能等死。一仗下来,杀得是天昏地暗,十万匈奴军被消灭殆尽,只有狡猾的单于带着数十骑逃跑,不久就郁郁而终。

干掉了匈奴以后,李牧率军一鼓作气,灭了周边另外几个和赵国作对的胡国,如襜褴,东胡,林胡。

此后,十余年,匈奴远遁,不敢骚扰赵国边境。

李牧大破匈奴之战,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官方记载的大规模兵团级的破击匈奴之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至于后世西汉等朝代,在对付匈奴的策略上,都多多少少借鉴了李牧成功的战略战术。

战国四大战神,赵国有其二,为何还是被秦国灭了?

赵国最终被秦国灭了,一方面是历史大势,另一方面,也是赵国自己做的,摊上了二杆子傻国君赵悼襄王赵偃,还有奸臣郭开。

本来嘛,这货赵孝成王已经够二了,弃用廉颇导致45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后来还知道重新请廉颇出山,一下子干翻了燕国,用李牧打残了匈奴,赵孝成王也算二并快乐着,干出了点小成就。

赵孝成王死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就是个二兼智商缺陷,摊上一个这样的混蛋君王,也说明赵国的气数已尽,再多的廉颇和李牧也救不了场。

我们看看这货上台后干的好事。

本来嘛,赵孝成王已经让为赵国重整旗鼓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代理了相国职位,但他一上台便免了廉颇的职务,派乐乘去取代廉颇。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他一直看不上廉颇,一个老头子有啥了不起的,还有可能是想夺回廉颇手里的军权吧。

廉颇也不是省油的灯,想想自己一心一意为赵国考虑,反而被排挤,气不打一处来,带上自己的老伙计们把这个乐乘打跑了,当然自己也待不下去了,就跑到了魏国,当然跟随他的那5万精兵也跑了,不和赵国玩了。

没有了廉颇的赵国,就开始了被秦军压着打的痛苦历史。屡战屡败的赵国国君这个时候想起了被自己逼走的廉颇,但心里又没有底,毕竟廉颇年纪是真的大了。于是就派人去看看廉颇老人家的饭量如何,这就是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来历。

要说廉颇在魏国也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他是赵国的老臣,魏国国君自然是不信任他的。

心灰意冷的他也想回赵国重新效力,一看赵君派人来考察,当场就满血表现,别看我年纪大了,身体没有问题,能吃能战!不信您看。

于是在使者面前那是大吃特吃,胃口极好,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这是啥概念?想象不到吧。饭后老将军还披挂上马,那可是威风凛凛,雄风犹在啊。

可怜的廉颇老将军,为了能够回去效力,也是拼了。所谓的国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国君如初恋,也不过如此吧。

使者看了很满意,这老爷子风采不减当年,老爷子您等着我回去给国君汇报一下。

谁知道一转身,这使者就把廉颇给卖了,对赵悼襄王说,哎呀廉颇老将军很能吃,饭量不错,可就是和我说话的一会儿功夫,就去厕所拉了三次!

就这一句话,断送了廉颇重出江湖的希望。郁郁不得志的廉颇,只好远走楚国,在84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

这个杀千刀的使者为什么要埋汰廉颇呢?原来这和赵国的奸臣郭开有关。这货素来与廉颇不和,就借机了这个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不能让赵王重新启用廉颇。

他的目的达到了,赵国也快完了。果然是宁得罪君子,不能犯了小人啊。

这个小人郭开,在祸害了廉颇以后,还没有完,又开始祸害李牧了。

此时的四大名将,白起已经死去,廉颇也告老远走他乡,就剩下各为其主的王翦和李牧了。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战争的展开,秦军开始再度进攻赵国。在打了一系列败仗、损失十万兵马以后,招架不住的赵王迁(也就是赵幽缪王,赵悼襄王的儿子,此时赵悼襄王已经死去)赶紧把李牧从边关调了回来。

李牧的回来,让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李牧深知秦军锋芒正盛,必须避开,待秦军懈怠以后,再寻机歼敌。

果然不出所料,秦军还是因为疏于警惕给了李牧机会。善于抓住战机的李牧,一举拿下了秦军的老巢,击溃了秦军,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著名的"肥之战"。

此后,接任秦国国君的嬴政,又派兵和赵国打了几仗,但都被李牧化解了,而且秦军还吃了不少亏。最著名的就是李牧与司马尚配合下的番吾之战,此战的胜利,也是赵军对秦军的最后一场大胜。

这拨秦军失败了,但嬴政并没有放弃进攻计划,于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登场了,开始了他与李牧之间的名将对决。

公元前229年,趁赵国出现灾害国力虚弱,王翦率秦军几十万围困邯郸,来势汹汹,颇有一战将赵国干趴的架势。而此时赵国的当家大将李牧,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携击溃匈奴的威势,和秦军斗得是不亦乐乎。

说是不亦乐乎,实际上是王翦的秦军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李牧还是廉颇对付秦军的老办法,固守不战,任你天天叫嚣,我自岿然不动,你再厉害,能奈我何?

实在没办法的王翦,又想起了前人玩的反间计。我不是打不过你李牧吗?我就找人收拾你。王翦要找的人,自然就是李牧的顶头上司赵王迁。

但王翦和他不熟啊,怎么办?好办,赵国不是还有一个郭开吗,这货以前就祸害过廉颇,这次让他去祸害李牧,想来不会拒绝吧。

这个郭开就是个不要脸的小人,自然很容易就被王翦收买,很快就在邯郸散布流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意图投降秦军,背叛赵国。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迁的耳朵里。这个赵王迁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的老娘出身红楼,哪有教子的素质,所以这个赵王迁根本就是个废材。对李牧的流言蜚语,他根本是不加分辨,立马派人夺了李牧二人的兵权。

李牧对赵国那是忠心耿耿啊,一看这赵王肯定是被蛊惑了,便不愿意交出兵权,就更让赵王猜忌了。赵王迁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耍了个花招,抓捕并杀害了李牧。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离间计上,死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国君手上。

看到李牧悲惨的下场,同是名将的王翦是不是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惭愧?

无论王翦心里怎么想,无论赵王迁怎么做,李牧的死,确实给了王翦剪除赵国的绝佳机会。主将被冤杀,军心涣散的赵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很快邯郸就被攻破,这个昏聩的赵王迁也成了俘虏。等被灭国了,赵王迁才知道自己是被郭开耍了,但世上哪有后悔药。

说这赵王迁傻,不是没道理。和他爷对廉颇和李牧再有意见,最多也是削了兵权,留着性命,以后万一需要的时候还有个念想。这傻赵王迁倒好,干脆是将赵国最后的希望李牧杀了,这不是自己断自己后路吗?

公元前222年,赵王迁的儿子赵嘉被俘,赵国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个奸臣郭开呢,赵国灭了以后在秦国活得很滋润,但这货还惦记着自己埋在邯郸城的那些而来的金银珠宝,于是就雇了几辆大车回到邯郸城把财宝装车运回咸阳。

谁知道,可能是这货多行不义必自毙吧,在开开心心回咸阳的路上,遇上打劫的绿林好汉,被咔嚓了!也算罪有应得吧。

就是可惜了廉颇和李牧这两个被奸臣郭开祸害的盖世英雄,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如果一个国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那这个国家会怎么样

如果一个国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那这个国家会怎么样?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关于国家启动战备状态的话题。我国战备状态分为四级,即四级战备到一级战备,一级战备是最高等级战备,一旦国家进入一级战备就意味着战争即将打响,全国所有资源都优先服务于军事,还是那句老话——一切只为谋打赢!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赢得战争就赢得一切,反之,输掉战争我们将付出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因此国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以后我们生活和工作多多少少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影响的幅度跟战争的进程有直接关系,如果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那么一级战备状态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战争进行得非常胶着,要在较长时间里持续进行军事斗争,那么战备状态将深远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下图为我军师级指挥中心战备值班演练。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一级战备”

一级战备是指国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我国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局势极度紧张,针对我国的战争征候十分明显时,所处的战备状态。启动一级战备以后的主要工作:进入临战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昼夜坐班;无线电指挥网全时收听,保障不间断指挥;运用各种侦察手段,严密监视敌人动向;进行应急扩编,战备预备队和军区战备值班部队,按战时编制满员,所需装备视补充能力优先保障;完成阵地配系;落实各项保障;部队人员、兵器、装备疏散隐蔽伪装;留守机构组织人员向预定地区疏散;完善行动方案,完成一切临战准备,部队处于待命状态;停止一切休假,停止一切转业、退伍人员。下图为集结完毕准备开拔的摩托化陆军步兵部队。

启动一级战备最先受到影响的人

是国家的国防武装力量,进入一级战备以后最先受到影响的自然是军人和军人家属。那些原本服满兵役即将退伍的老兵因突发战事而停止退伍程序,继续留在部队随时准备参加作战;那些已经获得休假批示准备回家探亲、与爱人举行婚礼、外出旅游等等的军人一律取消休假,已经在休假的军人接到通知以后要立即返回部队,正在办理专业手续的军人要立即停止办理,返回部队;已经完成办理专业或者退伍手续的军人也要应部队作战需求重新入役。因此等待家人回家的军属们只好期盼局势有所缓不要发生战争,让家人尽快回家,如战争不可避免,则祈祷家人能平安,军属那种焦虑和复杂的心情是我们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下图为与新婚妻子告别的武警中尉。

启动一级战备其次受到影响的人

启动一级战备之前我们可能只是在媒体报道中得知某某国家某某地区出现紧张局势,当正式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以后我们会发现单位里有些同事开始离岗,在非征兵季节原本门可罗雀的武装部突然热闹起来,原来这些人是曾经在部队服过役的复原老兵,依照《兵役法》和《国防法》的规定,这些退伍老兵属于预备役人员,受国家战备需要被召回,在武装部集合以后即将重新入伍准备参战,预备役人员是国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后第二批次受到影响的人。下图为被召回训练的广州军区陆军预备役人员,红圈中的人好似草原五班班长老马啊,他什么时候升的上尉?

启动一级战备产生的社会影响

平时我们乘通工具出行时偶尔会遇到单独或者结伴的军人,但是进入一级战备以后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甚至街道都会有大量军人身影出现,他们背着行囊,行色匆匆,焦急等待交通工具到来好及时赶到驻地;平时很少见到的军车在进入一级战备以后突然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交警的协调指挥下排成一字长龙打着双闪灯急速穿越闹市奔向远方;网上购物的快递送达也比平时慢了许多,因为大量大型货运重卡、轮船、列车、飞机都被征用为战区运送物资和兵员;周末的懒觉也不再睡得那么安宁,平时很少听到的枪身和战机轰鸣声开始此起彼伏,因为战前训练远比平时训练紧张得多,有驻防的地方开始受到频繁训练产生的影响;原本每年才听到一次的防空警报开始频繁响起,各个地方开始响应战备预案,并组织市民进行防空演练;电视节目等媒体逐渐减少明星八卦报道,越来越多关于紧张局势的消息填满着整版新闻,火药味开始弥漫民间。下图为准备登上高铁的。

启动一级战备产生的民生影响

物价波动是一个敏感的民生问题,应国家一级战备要求,许多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开始转向军工生产,国家开始囤积大量战备物资,开始大规模采购军需物资。一些列大规模的国家采购行为开始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原本平衡的市场供求,再加上很多企业不在生产或者减少生产民用商品,物价开始出现非正常规律的涨价,如果石油进口量也因紧张的局势受到限制,那么大规模的物价上涨现象则开始出现。下图为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大量征用民间重卡运送救灾物资,如果发生战事,民间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都要积极响应国家征召,国家征用并非免费,而是征用以后向征用方支付费用。

由于我国奉行积极防御国防政策,只有在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时才会启动一级战备,响应一级战备的不仅仅是军人,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支持国家进入一级战备时进行的各项战备工作,同时不要抱怨因战备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带来的一些影响,毕竟与那些即将上阵杀敌、流血拼命的军人相比,受区区影响又算得了什么呢!读者朋友们对于国家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展开讨论。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

安禄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实力强大,手握十八万大军,约占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是他敢的基础;二是唐廷内部的宦官、文官、武将各种不和,犹如一盘散沙,安禄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导致安禄山产生了唐玄宗会干掉自己的认知。

于是,安禄山就在这种自以为很强,自以为对方很弱,自以为一定会害死自己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安禄山起兵之前,唐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其中安禄山的关东军十八万;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河西军二十二万;中央军九万;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万。剩下的就是一些散布在各地的藩镇部队了。

当时,安禄山的部队虽然只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实际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人,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单个来看,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确实老糊涂了,他居然给了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说,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跟着他。毕竟道理摆在那里:安禄山只管一个藩镇,当安禄山想时,周围另外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只有吃瘪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的资本:三镇节度使,就相当于河北、辽东、山西的兵马都掌握在了安禄山一个人的手上。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霸业时,他能掌控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既然有光武帝占据山西、河北、辽东成就帝王霸业的先例,那么我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安禄山之前,狂妄得不得了。当时唐军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将领,一个都没有。

比如说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前,还没当上节度使。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压根就瞧不上郭子仪这种低阶人物。

还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仪当上节度使,并且坐稳了之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才当上的节度使。这种比郭子仪更低阶人物,安禄山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

至于其他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通过爆揍安史叛军,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唐军将领,安禄山就更瞧不起他们了。

因此,安禄山起兵之前,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票人,都还没什么名将光环,根本不在“自认名将的安禄山”眼中。

可能有人会问,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当时的名将,难道安禄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禄山瞧不上他们。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禄山大十三岁,但是晋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乱事发前两年才做上节度使的位置。在安禄山看来,封常清就是个碌碌无为之辈。并且,安禄山也不认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么很强的敌人,都是在虐菜罢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位,他们两位都不是汉人,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后来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并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节度使,他们两人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别说他们回援不带自己的部队,就算他们带了,区区五万人而已,安禄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虽然是河西军的老大,可惜呀,他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已经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了。后来灵宝之战,哥舒翰的临场指挥确实是很烂。

因此,在安禄山的眼中,自己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唐朝方面的将领都是渣渣,能用的将帅要么是无根基的藩人,要么是老迈之身的残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其实安禄山的,就是唐玄宗一辈子搞政治平衡,让大臣斗来斗去的报应。

唐玄宗是靠上台,他一辈子都怕别人也篡他的权。因此他十分热终于平衡政治,一辈子都在让大臣。李林甫没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禄山被李林甫压制得死死的)。

可是当李林甫死后,新上台的宰相杨国忠完全就是个只会敛财的废柴玩意。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对付安禄山。

玄宗认为这会破坏平衡(既要压制武将,又不能让宰相坐大),就拉拢安禄山,甚至还让他认了杨贵妃当干儿子,借以拉拢。

结果杨国忠还是不依不饶。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因为只有安禄山真的了,才能证明他是对的,玄宗才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

这是不是很搞笑?

虽然当时玄宗并没有表示不信任安禄山,但站在安禄山的立场来看,杨国忠这么不依不饶的整他,他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首先,当年掌管四镇兵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关系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边反复说王忠嗣会。结果玄宗就信了,将王忠嗣贬官,导致其抑郁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态在安禄山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信用保证。或者说,唐玄宗在安禄山看来,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杨国忠,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可能会救自己一次两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自己,跟杨国忠撕破脸皮。

第三,当初为了求宠于唐玄宗,安禄山已经和太子李亨闹翻了。就算玄宗不杀自己,太子一旦继位,他也肯定会杀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干妈也靠不住,太子还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敌。那么安禄山想,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总是一死,还不如搏一把。

总结: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给了他太大的节度权力。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的胜算,全然无视唐军的实力。并且,唐玄宗和安禄山君臣之间又缺乏默契,导致安禄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最终也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西游记》中袁守城和玉帝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谨从《西游记》原著描写的情节来谈一谈。

袁守诚(提问中的“城”应为“诚”)出现在《西游记》原著中的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其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能知前后,善断阴阳,是当朝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的叔父。

从表面上看,袁守诚的正式身份是唐代著名的术士,他在长安城里摆了个卦摊,给人占卜算命。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他的侄子是钦天监袁天罡。袁天罡可是著名的星象学家、相士、道士、风水大师、预言家——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位各种开挂的学霸级大师。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天赐的机遇是另一方面。就像今天所有的成功者,晋级之路不可能一直都是光明磊落。更多不为人知的时候,他们需要和相关利益方合作。

灵山集团有发动取经工程的打算,受天庭管理的龙族滥生为患——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袁大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还洞悉人闻。仙、佛、道、人四方面微妙的关系,他可是参悟的透透的。

有些事情,大咖是不能亲自出面动手的,因为杀鸡不能用牛刀,因为大咖一动惊天地泣鬼神。怎么办呢?就得由大咖的亲信或者心腹出面,替大咖完成心愿。

袁守诚是袁天罡的叔父,袁天罡是钦天监又是开挂的学霸级大师。所以,袁叔父可以视为袁大师的“亲信”;而袁大师亦可以视为天庭的“心腹”。

取经工程的开始需要一个由头,而这个由头就是得让信道的唐王李世民知道灵山的厉害。灵山需要天庭配合,送唐王李世民一份奇特的大礼,附带一次奇幻之旅。这一点“小事”是不可能让天庭的上仙们动手的,所以,给泾河龙王下套,诱骗他上勾,梦中斩龙头,都是由自带“通天本领”的凡人完成。

其中,袁氏叔侄和魏征起了关键作用。

他们既是人间天子的肱骨之臣,又是天庭帝王的得力干将,他们考虑事情的第一要务,不是对哪个王朝的忠诚,而是对利益的权衡。

这样的人,古今都有。

(电视剧里袁守诚的形象)

(因利益使然,被做局斩杀的泾河龙王)

D猜你喜欢更多+
L专题推荐更多+
《我的勇者》专区 《比特小队》专区 《推来推去》专区 《我滴个神啊》专区
《我的勇者》专区
《我的勇者》专区

《我的勇者》这是一款非常热血刺激的像素风格弹幕射击RPG手游,玩法简单有趣,超多职业角色可以选择,每个职业角色都非常有特色,而且战斗技能选,打击感非常流畅,各种经典的竞技场模式绝对可以让你很好的代入其中!

【 0款 】
《比特小队》专区
《比特小队》专区

《比特小队》这是一款Roguelike+TPS手游,画风精致细腻,玩法非常的自由休闲,在游戏中,玩家能够任意选择自己的职业在不同的星球上进行战斗,该游戏的关卡也很丰富,成功通关还能免费获取强力的道具和装备,,还可以在另一个星球开启全新的故事。

【 0款 】
《推来推去》专区
《推来推去》专区

《推来推去》画风清晰治愈,玩法简单有特色,玩家只需要将关卡之内的方块全部消除就可以了,还能免费领取非常多的道具,更有音乐陪伴,让玩家能够在玩游戏的时候尽情去享受音乐的美妙旋律

【 0款 】
《我滴个神啊》专区
《我滴个神啊》专区

《我滴个神啊 免广告》这是一款架空时空背景的玩梗向解谜游戏。玩家可以看到关羽和秦琼等历史人物出现,但是游戏的宗旨是通过合理推断获得快乐,游戏和我们大家之前玩过的三国,西游梗传比较相似,主要是玩梗的休闲乐趣玩法。

【 0款 】
近期大作更多+
热门合集更多+
应用排行更多+